• 首 页
  • 单位概况
    • 单位简介
    • 现任领导
    • 曾任领导
    • 部门设置
    • 联系我们
  • 党的建设
    • 组织架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纪法小课
      • 学习园地
      • 廉洁故事
    • 专题活动
  • 科技创新
    • 科技合作
    • 科创动态
    • 科创视点
    • 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 服务保障
    • 开放共享平台
    • 资源管理系统
    • 条件保障信息化管理平台
    • 工作需求征集
  • 政策文件
    • 科技政策
    • 科学城政策
    • 开放共享政策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头条新闻
  • 通知公告
  • 科研进展
  • 科创动态
  • 专题
    • 当年专题
    • 党建专题
    • 往年专题
  • 邮箱登录
  • ARP
  • 网上办公平台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
  • 邮箱登录
  • ARP
  • 网上办公平台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
  • 首 页
  • 单位概况
    • 单位简介
    • 现任领导
    • 曾任领导
    • 部门设置
    • 联系我们
  • 党的建设
    • 组织架构
    • 党建动态
    • 反腐倡廉
    • 专题活动
  • 科技创新
    • 科技合作
    • 科创动态
    • 科创视点
    • 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 服务保障
    • 开放共享平台
    • 资源管理系统
    • 条件保障信息化管理平台
    • 工作需求征集
  • 政策文件
    • 科技政策
    • 科学城政策
    • 开放共享政策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科技创新

  • 科技合作
  • 科创动态
  • 科创视点
  • 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1. 当前位置:首页    科技创新    科创视点
科创视点

【中国网】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如何走向深度融合?中国科学院科创中心发布系列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5-06-23|【 大  中  小 】

分享: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为全面服务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简称“科创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刊》推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专题,组织来自科技界、政策界与产业界的高水平专家,围绕理论逻辑、制度机制与实践路径,形成6篇高质量研究文章,系统探讨融合发展的战略方向、关键问题与对策建议,力图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专题首篇由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团队主笔,文章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等出发,提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双螺旋结构”,指出融合过程中存在结构性张力,亟须科学处理前瞻性与实践性、战略性与市场性、公共性与独占性、全局性与局部性、协同性与竞争性5 对关键关系,从加强源头融合、过程融合、资源融合、价值融合、能力融合、区域融合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贺德方研究员在分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内在机理和政策框架的基础上,结合集成电路、mRNA疫苗、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国内外典型科技产业创新实践,揭示了战略牵引和政策协同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贯通融合的作用机理,并探索提出完善我国全链条政策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思考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

    郑永年教授强调,在国际竞争新态势下,中国应推动大科创体系的建立,以“多轨并举”的模式,即企业技术需求引领、大学和科研机构传统基础研究并行、人工智能赋能的科研创新模式,结合“块块”试验区式体制改革模式,推动科技创新进程的加快,助力产业创新升级。

    李国杰院士从科技工作者的角度,讨论有关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一些认识和观念问题。首先指出,从强调“成果转化”到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对科技和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上的升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链接点是要解决的问题,链接重点是探索可行途径的前沿技术研究;做好专利许可和转让是件大事;人才的灵活流动是产学研融合的前提。进而,文章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贡献和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技术转移的成功经验。文章的重点是阐述以产业发展为主要导向的科技创新,解释为什么要强调产业技术导向,破除“纵向”与“横向”科研的思维定式,探讨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的新体制、新机制。文章最后提出了推动科技—产业融合创新的几点建议。

    薛澜教授以生成式AI驱动未来产业创新的新兴特质为基础背景,辨析了数智时代生成式AI与未来产业创新的互构关系,从知识生产模式转换、技术能动空间重构、新质要素价值释放3个方面深度解析生成式AI驱动未来产业创新的范式变革,并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人才梯度构建、生成式AI技术可信治理等3个维度提出生成式AI驱动未来产业创新的推进策略。

    王传福先生总结企业三十年发展实践,秉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发展理念,抢抓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从电池制造起步,到整车研发引领,再到轨道交通创新,不断深化融合发展,在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文章以比亚迪公司推动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为主线,总结了“技术基因”“垂直整合、集成创新”“精准战略”“人才引擎”“绿色引领”五大特征,并结合未来发展需要,就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出了相关思考。

    据悉,本专题由科创中心主导策划与推动,旨在搭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研究平台,集聚各方力量开展融合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全力服务院抢占科技制高点任务。



附件下载:

上一篇:【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科创中心发布系列研究成果
下一篇:【人民日报】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9106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四街18号紫金数码园1号楼 邮编:100190
电话:010-62661266 传真:010-62661245 电子邮箱:kcb@stidc.ac.cn